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办好“醉美·夜郑州”系列消费促进活动,推出一批夜品、夜购、夜赏、夜游、夜健项目,打造“夜郑州”消费地标,活跃夜间消费。一时间,有关夜经济的话题成了“早已熟悉夜的黑”的年轻人关注的焦点。
郑州夜经济发展现状:排名全国第19位
近年来,郑州市“夜间经济”形态日趋丰富,消费热度不断升温。其中80后、90后成为主要消费群体。
在2019年第一财经发布的“知城·夜生活指数”显示:郑州居全国夜间生活指数排名第19位。据不完全统计,18岁到30岁之间的青年是夜间消费的主要群体,约占34.3%,00后等逐步迈入成年的新兴消费人群约占17.5%。夜间消费的高峰期集中在晚上7点至次日凌晨1点,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在忙碌了一天之后,他们需要丰富多彩的夜生活来释放压力。
截止2019年底,郑州市大型商圈数量达到10个,规模以上大型商业综合体36家,经营面积310万平方米,营业额超过300亿。
消费方式单一,昼夜差距较大
在河南,一些特色的夜市、夜间商圈、深夜食堂之所以能长久地聚集人气,背后有着一些耐人寻味的秘密。如郑州“城市会客厅”海汇中心,不少人都将其类比为上海的新天地,欧式风格的建筑里分布着30多家主题餐厅、酒吧、茶馆,一店一景一故事。
但从全市夜间经济布局来看,东部有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高铁站商圈等片区商圈,中部有二七德化街商圈,但郑州西部缺乏鲜明特色、集聚效应明显的夜经济商圈。目前河南城市夜间经济多以餐饮、购物等消费为主,企业相关投资、产品和服务供给数量及盈利水平等仍较白天有很大差距。
“四个中心”建设投入使用后,已经成为郑州人的网红打卡地,但“夜间经济”规划实施严重滞后,居住、产业功能缺失,导致2.8平方公里的地域上夜晚人迹罕见,亟待开发布局“夜间经济”新业态。
另外,郑州缺乏由本地优势资源、要素支撑的“夜郑州”主题定位,以及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夜地标”项目、“夜间经济”品牌。公共交通、停车场等配套服务支撑能力不足。
郑州如何做好“夜”文章?
今年4月份,郑州市委、市政府关于促消费增活力稳增长的10条政策举措,专门提出打造夜经济消费新场景。
如何做好“夜”文章,“点亮”郑州消费活力,打造城市新名片?郑州市政协委员王世洪建议:推动夜间经济繁荣发展,需要政策引导和扶持,建立“夜间市长”和“夜间区长”制度,设立市、区、街三级夜间经济“掌灯人”,规范有序发展“夜间经济”放宽市场准入,建立专项资金,给予夜间经营企业和商户一定扶持。升级业态,丰富消费,充分发挥奥体中心“民族运动会”的带动效应,加大重大体育赛事的组织和引进,引导夜间体育消费新风尚。鼓励发展“夜间文化”,精心打造夜间视听长廊,音乐厅、大剧院、小剧场大力布局,音乐剧、歌舞剧、话剧、豫剧等浓郁豫味风情演出接续不断。支持发展“24小时店”,采取措施,市内的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延长夜间开放时间3-5个小时,支持深夜食堂、学习自习室等夜间消费新产品,释放消费分级潜力。
此外,还要综合施策,完善配套。成立专班,研究完善夜间交通服务的相关配套措施,优化夜间经济商圈、地标和夜生活集聚区及周边的交通组织管理,公共交通线路设置,优化夜间停车位管理;适度放宽夜间特定时段、特定区域的摆卖管制。加强繁华商圈的治安管控,确保夜间经营活动规范有序、便民利民。
王世洪还建议充分挖掘商都文化和底蕴内涵,着力打造“夜商都”夜间经济品牌,策划打造“夜间网红打卡地”“最火深夜食街打卡地”,做成郑州的“城市文化IP”,为郑州夜间经济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和城市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