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logo
政施民生优环境 舟行万里系四方
来源:郑州市发展改革委  时间:2021-10-08 09:33

“国无商不兴”。营商环境是市场经济的培育之土,是市场主体的生命之氧,只有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才能真正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优化营商环境是一场深刻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更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工程。

近年来,河南省郑州市始终把营商环境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对标“世行标准”,在营商环境的国际化上力求突破提升;对标“用户体验”,在营商环境的市场化上力求突破提升;对标“法治城市”,在营商环境的法治化上力求突破提升;对标“数字政府”,在营商环境的数字化上力求突破提升,全面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郑州市在2020年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中,成为进步最快的城市之一,“获得电力”“办理破产”等2项评价指标进入全国标杆城市行列。

加强数字化赋能

夯实政务服务基础

郑州市立足解决群众热切期盼的难点和城市管理的堵点,以“城市大脑”建设为契机,探索创新城市数智治理体系。大力推动“一网通办、一次办成 ”政务服务改革,以“一件事”为牵引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精简材料、优化流程、信息共享,将办理事项整合为企业和群众眼中的“一件事”,变部门分别审批为政府协同服务,通过“四端融合”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体系,实现“一件事”“一次办”“掌上办”“随时办”“刷脸办”,打造了政务服务“郑州样板”,成为全国场景应用最多的数字化运营城市。

郑州市各级各部门把政府数字化转型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负总责。依托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事项目录,将政府依法提供的行政审批、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事项全部纳入“一件事”梳理范围。通过梳理分析企业群众高频事项,结合征求各职能部门、企业群众的意见建议,选定公积金、社保、户籍、住房等事项作为首批改革重点任务,形成“一件事”清单。持续开展“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跑动”,一张联办申请表整合涉及的所有表单;一张要素标准化清单规范36个要素;一张审批流程图落实“一套材料、一次提交、并联办理、一窗出证”运行机制。申请材料由1615项压减至667项,压减58.7%;办理时限由3023天压减至756天,压减87.8%;跑动次数由587次压减至101次,压减82.7%。

系统打通和数据共享是改革攻坚的难点和堵点,郑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亲自协调。截至目前,86个部省市级专网业务实现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去年新增归集数据量122.2亿条,累计346.1亿条,共享交换平台新增42.1亿条,累计100.2亿条。启动电子证照专项归集工作,2018年以来的历史证照和新产生证照信息同步更新入库,已归集生成全市127类366万余张电子证照、140类2.3万余份电子批文。成功跻身全国电子营业执照和电子印章试点城市,实现1.2亿市场主体电子营业执照的实时调取。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增强城市发展动力

郑州市聚焦重点领域改革提升,通过改革激发动能转换,围绕市场主体需求,提出具体工作举措,推动惠企措施制度化。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创新推进“1+X”模式。将“1”事项(工商设立登记、公安印章刻制、银行开户、税务登记、社保和医保开户)和“X”前后置许可事项,进行材料精简、流程再造、表单整合,涉及市级、省级部门业务专网系统全部打通,实现在线业务协同和实时数据共享,6项业务实现“一张表单申请、一套材料申报、一个窗口受理、一次信息采集、一个流程办理”;材料减少76%,环节减少80%,时间减少80%,跑动减少80%;表单填报部分,通过去重和信息共享,原来需要填报305个要素,现在“一表制”表单只需要填报164个要素,减少46%,通过商事登记“一件事”系统办理的业务量已超过9万件。

不动产登记信息打通壁垒实现数据共享。与市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各业务部门可根据自身需要申请调用。房屋交易、税费缴纳等22项涉及群众的不动产单办事项实现1小时内办结,10项房屋交易、登记、缴税联办业务实现8小时内办结,不动产登记全面实现“当天办”。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实现成果共享复用。按照 “一家牵头、一口受理、并联审批、限时办结”新模式定制开发联合验收功能模块,将测绘成果与联合验收紧密衔接,健全完整的联合验收功能体系;试行分阶段办理施工许可证,建设单位可分“基坑支护和土方开挖”“主体施工”两个阶段申办施工许可证;新开发建设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中介超市等功能,实现审批时间压缩至61个工作日以内。

加强法治建设

平等保护主体权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法治既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其良性运行的根本保障。郑州将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把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贯彻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

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导向,开展影响法治化营商环境执法司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活动。郑州全市围绕政法部门涉企窗口服务不优、损害企业合法权益问题,执法司法不规范、质效不高、执法司法监督不力、政法干警及律师违纪违法等问题进行重点整治,发放调查问卷31,492份,走访企业17,984家,自查排查问题476个,案件372件,化解问题459个,化解率96.5%,办结案件106件,办结率81%。

不断拓展司法领域涉营商环境改革的力度和深度。开展多形式、多角度法律宣讲,把法官进社区、进投资场所、进企业做法律宣传作为日常工作开展,建立典型案例发布机制,充分发挥以案说法、以案普法的社会效果,普及投资保护法律,提高投资者风险防范和维权意识及能力,促进经营者合法经营、行政管理者依法履行监管职责。

对标世行评价指标和国内先进地区标准,压缩分案时间、办案时限,提升审判效率。统一证券期货纠纷、股东知情权纠纷、公司决议纠纷、虚假陈述纠纷等案件裁判标准,确保精准适用法律法规,裁判尺度统一。去年,郑州全市法院案均审理天数51天,同比减少17天。持续完善破产案件繁简分流机制,加大清理长期未结破产案,办理破产案件59件,盘活土地房产221万平方米,化解债务161亿元,安置职工7906人。

推动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全面落实。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建成双随机监管平台和抽查系统,全市134万户市场主体进入检查对象名录库,完成“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检查6.78万户;20多个行业实现信用分级监管全覆盖。

提供资源要素保障

全力服务企业发展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发展、项目引进,资金和人才保障是关键,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强化企业要素保障,是推动郑州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

为企业提供金融配套支持政策。为进一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郑州市出台了《郑州市金融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郑州市降低企业信贷难度和成本工作方案》等系列政策,在推进落实提升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的监管要求,降低信贷隐性融资成本,切实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等多方面提出具体性建议措施。引导地方金融组织在疫情期间加大支持力度,比如减半收取担保费、融资租赁公司减收不超过6个月的租金利息等措施。

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郑州市积极推动银企联动互动,召开政银企座谈会,批量发布企业贷款融资需求;开展融资网络直播系列活动,实时推介讲解针对中小微企业的相关金融产品;推动中银、农行、国开行为企业提供不低于2000亿元的专项授信规模;搭建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为支撑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和地方金融风险预警监测平台。

创新金融服务,靠前落实奖补政策。郑州疫情期间为522家上市挂牌企业提前发放奖补资金5920万元;探索建立主办银行工作机制,对全市532家规模以上工业和重点服务业企业逐一确定主办银行,推动企业融资能力和银企互信水平进一步提升;积极为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推动企业长远发展,促进实体经济复苏和发展。

高位推动人才政策落地。为针对性解决高素质人才引进困难、留不住的问题,郑州相继出台系列人才政策,聚焦海内外高端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产业骨干人才、青年人才、名师名医名家等五大群体,建立政策清单,加大奖励支持力度。在市、县、单位三级建立了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开辟了高层次人才认定服务“绿色通道”,对高层次人才的服务需求及时跟进、限时办结,提供全方位、保姆式的服务。

集成做好“人才工作一件事”,在市政务服务网上线“高层次人才认定一件事”和“青年人才生活补贴一件事”等首批事项。推进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编制,为了解企业岗位需求信息,实地走访重点企业120家,网络调查问卷216家,通过第三方求职平台共调取24,692家企业42.5万条岗位需求信息,个人简历超100万条。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